时间:2024-06-30访问:35来源:历史铺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首先,当我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要明白两点。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不是禁止其他思想的传播。就像西方中世纪,我们曾经把一种宗教作为不容质疑的国教,焚烧、取缔、屠杀、消灭其他异端思想,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发生第二,“独尊儒术”的“儒术”与我们所说的“儒术”不同。这个“儒”不仅包含儒家思想,还包含道家、法家、阴阳等思想。它本身是包容的,并不绝对拒绝不同的想法。
在汉时期,经济在统治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初实行黄老之治,一方面是因为经过长期的战争,整个社会的活力需要慢慢恢复,不能再折腾了。另一方面,政权仍然不稳定。韩、之前的四位君主都在与叛贼藩王作战,制度和分封制在制度上是并行的,尚未找到平衡。到了韩晶皇帝时期,七王之乱迅速平息,割据诸侯的政策得以实施,汉朝政权得以稳定。但在汉、时期,需要重新思考国策,选择方向,各种政治主张引发的争议需要一个定论,才导致汉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要知道,百家之争从一开始就与治国息息相关,学者之间的争论实际上是治国方略之争。这种说法主要体现在汉代医生的选择上。汉代的医生是负责教育和文化的官员。他们熟悉古籍。他们也是政策的主要提供者和皇帝国家政策的顾问。《汉官仪》说:“大夫,秦观也是。博主,通博古今;学者之争,在而不在”。这些有学问的人提出不同的政治观点,并相互辩论。从汉初到武帝时期,他们争论了七八十年。最初,所有的医生都主张政治。韩对并不是特别喜欢儒家思想。当他到达文帝,时,提倡儒家思想的医生人数开始逐渐增加。到了汉,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任用提倡儒术者为大夫。然而,正如第一段所提到的,所谓“儒家”是不同思想的综合体。它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但也兼容其他学派。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不是一场思想的讨伐和统一,而是一种政策选择。打个比方,韩任用儒生为医生,就像新总统辞去了前任总统任命的行政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政治理念相似的行政官。这只是暂时的选择,不能保证未来的皇帝会完全延长政策。实际上,晚年的韩认识到了自己执政中的一些错误,犯下了罪行,并对自己过去的政策进行了检讨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