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32来源:历史铺
元好问不但具有进步的文艺观,而且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早年即有志于用世,渴望着治理国家、减轻人民的负担。可是当权者并不重视他,使他非常不满。他的性格比较软弱,内心中交织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壮年时他说自己“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晚年他回顾自己的生活说:“勤如韩子初无补,晚似冯公岂见招。五十三年等閒里,一窗风叶雨潇潇。”流露出内心的不平静。所有这些思想都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元好问写了不少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暴露了金末社会的黑暗。据《金史》记载,金章宗时“秕政日多,诛求无艺”。宣宗南渡以后,为了维持淫侈的生活和巩固摇摇欲坠的统治,“奖用胥吏,苛刻成风”,弄得人民“破田宅,鬻妻子”。这种尖锐的阶级矛盾反映在元好问的诗中,就是对于贪官污吏的嫉恶如仇和对于清官的颂扬。他最早的《薛侯去思口号》有这种倾向,后来的《宛丘叹》就更突出了。他把两种官吏作了鲜明的对比。“苍髯长官”非常残忍:“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通悬出膏血。”结果是造成满目荒凉,荻花遍野。另一个官吏叶县令就不同了,他的政绩,从民间对他的爱戴中得到表现。诗末作者以“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的理想图画,反映出自己的心愿。但是企图不触动整个社会的改良是行不通的,同情人民和效忠王室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调和。他的《宿菊源》所反映的改良思想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另外有些诗,如《驱猪行》、《雁门道中书所见》、《山阳夜雨》等等,具体刻划了早涝虫善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流露了诗人的深深同情,它们是诗人饱经乱离之后的产物。
奠定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是他的“丧乱诗”。这些诗篇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真挚凄切的感情而言,在杜甫以后是少有的。“丧乱诗”反映了社会急剧变化,斥责了蒙古统治者的屠杀、掠夺暴行,绝望不甘心,感染力是很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