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34来源:历史铺
乾隆四十年发生了著名的“黄检案”,十多位官员因此人头落地。此案的主要经过是:福建巡抚黄检祖孙三代人都在乾隆朝为官,他爷爷黄延桂是内阁大学士,入过“贤良祠”。黄延桂临死前将自己多年和雍正、乾隆沟通的奏折底稿交给孙子黄检保存,黄检觉得这些东西非常“神圣”,竟然把它私自刻板印了出来,并且送给自己的至交好友,以显示自己家族的隆恩,因此触犯了“天条”。黄检一家三代,加上看过这些内容的人,全遭了秧。
清朝的奏折由大臣写给内阁,然后转呈给皇帝。皇帝用红色的墨水“朱批”过后,再转给大臣。大臣按照奏折的批示办完事后,这些奏折还要还给朝廷,不得外泄。但一般大臣都会将自己的奏折以及皇帝的朱批抄下来,留作“纪念”,上述说的“底稿”,就是自己抄写下来的,而奏折的原件都要还给皇宫,存放在内阁大库中。可想而知,清朝十几代帝王,光保存大臣的奏折都需要很大的书库。而这些奏折内容中含有皇帝治理国家的态度和言辞,不能随意公开,被称为密档,若没有皇帝手谕,私人是绝对不能随意翻看的。
黄检就是因为私自将奏折内容公开,所以才犯了大罪,乾隆时期为了编纂《四库全书》,大肆搜集民间书籍、文字资料,因为私藏皇宫密档而被论罪的官员可达百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