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27来源:历史铺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在内廷为皇帝写过制诰。由于他对当时朝政一再直言谏诤,三次遭到贬谪。但这并没有使他对作谏官的责任心消极下去,在《三黜赋》中他曾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像他这样刚正不阿、坚持到底的精神,在封建士大夫中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后竟死于被贬谪的黄州齐安(今湖北黄冈),世称王黄州,着有《小畜集》、《小畜外集》共四十三卷。
王禹偁有一些杂文,能托讽寄怀,表述了个人伦理、社会观念,或者对现实加以讽刺。这些文章写得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颇富文学意味。如在《唐河店妪传》中他歌颂了一个机智勇敢的老妇人,同时也揭露了宋代立国之初即不修边防的危弱形势。
而在《录海人书》中则以清丽简淡的笔触,描绘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的社会图景。他假托海人之口叙述秦时被徐福载至海外的那些童男童女,在孤绝的海岛上建立了一个世外乐园,那里的生活是:
垣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有曝背而偃者,有濯足而坐者;有男子网钓鱼鳖者,有妇人采撷药草者,熙熙然殆非人世之所能及也。
最后作者托童男童女的口吻说:
子能以吾族之事闻于天子乎?使薄天下之赋,休天下之兵,息天下之役,则万民怡怡如吾族之所居也,又何仙之求、何寿之祷邪。
这篇志异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在摸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然而如果就宋太宗当时烧丹求仙以至于死的愚蠢行为看来,《录海人书》却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王禹偁的作品中不时流露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和同情。在《感流亡》中他描写了一家流亡者的凄惨遭遇,当时他自己虽也有被贬谪的悲怨,然而,“冗散官”的生活和流者的生活究竟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在自慰之余,作者对流亡者产生了哀惘的心情。他和劳动人民生活中间的这种距离,不断引起他的深思,在《对雪》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作者痛苦的自我谴责。
这是一篇封建社会正直官吏的内心独语。劳动人民的苦难处处在刺激着、鞭挞着他们的良心,使他们不能不从内心深处提出要作“良史”、“直士”的呼吁。王禹偁在这里所写的愧疚的内心独白,很能代表王禹偁的一生思想,也是值得肯定的。
王禹偁虽未会像柳开、穆修那样大声疾呼地宣传韩、柳古文,却也是鄙弃唐末以来的浮艳文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