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31来源:历史铺
1303年,成宗铁穆耳下诏颁布朝中官员70岁退休的制度。这时,有位七十有二的老臣向朝廷递了告老还乡的奏折。朝廷却以“神人也,不应在此之列”为由未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臣,就是至今仍被人们誉为“巧思绝人、度越千古”的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1231年出生于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市)一个书香门第。他 从小受祖父郭荣的熏陶,对天文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十五六岁时他弄到一本石印《莲花漏图》,如获至宝,通宵钻研。
一些疑难费解处,只要请教请教祖父,就会迎刃而解。仆人看他郁闷难当,饭不吃,觉不睡,也催他去找老太爷问问。可他说什么也不肯,非要自己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凭自己的智慧,彻底弄通了此图的原理和作用。
郭守敬祖父有一好友,就是刘秉忠,精通天文地理、音律术数。郭守敬被送往刘秉忠门下攻读,长期的耳濡目染为他日后成为一个天文、水利专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同时,他还结识了张文谦、王恂等学者。
1276年,朝廷下令修订历法,由许衡、张文谦、王恂、郭守敬等主持工作。实际负责的是郭守敬,他呕心沥血,下决心要制订出新历法来。当时,有人主张,在历代历法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他坚决反对,自己细心研究了自两汉以来70多个历法,决定有取舍地继承其中有创建的13种。他坚持白天研究,夜晚观测。他感觉到原有的陈旧天文仪器已不堪再用,测量的数据也不准。提出“历之本,起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的看法。他亲自设计,指挥能工巧匠,先后创制出简仪(用以测量日、月、星辰在天体上的坐标位置)、圭表(观测天象即日影长短等)、仰仪(观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立运仪、证理仪、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景符、窥几、日月公仪、星暑、定时仪等。《元史》称道他创制的天文仪器“盖有古人所未及者”。
天文仪器制成之后,郭守敬在大都(今北京)城东主持修筑了一座观察天象的司天台,开始了一系列天文观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