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30来源:历史铺
建安时代的作家除了曹操父子外,最著名的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所列举的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瑒等七人,号为“七子”。
在“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政治态度与其他六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终于被杀。王粲等人则都依附曹操,王粲给魏国订立制度,陈琳、阮瑀都为曹操掌管交书。
王粲等六人虽然出身经历各不相同,但都经过了汉末的乱离,有过困苦的生活,所以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序》中,把其中很多人的特点都归结为偏于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这些人投奔曹操后,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和一定的地位,因此都把曹操看作知己,想依附他干一番事业,这些思想是他们作品的共同点。但从艺术风格说,六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作品的成就也有很大差异。
这些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177- 217), 字仲宜。他的《七衰诗》第一首真实地写出了关中遭受战触的惨况。
这是诗人从关中地区避乱到荆州时所作。他用愤激的心情,把那些虐民祸世的军阀,斥为“豺虎”,并且用“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图景写出战乱的惨酷。诗中特别深刻地打动人心的是关于“饥妇人”的描写。诗人抓住了这个典型的事件,集中地概括出当时千百万人民所遵受的苦难,连做母亲的人对自己的婴儿也无法顾全。“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简短的十个字,包含着人民多少的血泪。这样惊心动魄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篇末“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的结语,也表现了深沉的悲愤。
王粲其他的诗歌,像《七哀诗》第二首通过荆州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乡土之思;《从军诗》中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理想,都是历来为人爱读的作品。除了诗之外,他还善于写赋。历来传诵的《登楼赋》是在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这篇赋的内容也是写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和《七哀诗》第二首很相近。
这种感情在赋中用明白的笔法抒写出来,一反汉赋雕琢的作风,为魏晋以后的抒情短赋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