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34来源:历史铺
历史上这四个军事天才政治蠢材的代表人物, 就用自己的亲身遭遇告诉了大家,武力上的优势只能为自己获得一时的优势,若是为人处世中缺乏智慧,终究会将自己推向被动的位置,这四人的无一善终倒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一、胯下之辱—韩信
小的时候非常佩服韩信,不光是因为他作战能力突出,更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强大的自控力更是能隐忍胯下之辱。
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对整个战略局势做出了几位正确的分析,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不仅将项羽的兵力配置摸得一清二楚,更是缔造了仅用万余兵力击退敌方十余万大军的军事神话。可谓是一战奠定了大汉王朝的基础,也扭转了整个楚汉的战局。
只可惜韩信在如何揣摩帝王心态方面,没有任何天赋。当刘邦曾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居然说出了:大王只能带10万,而我却是多多益善。虽然后面用了“大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来解释,但已经让刘邦极为不满,也为他埋下了[shā]身之祸。
在楚汉争霸的中后期,韩信占领了齐国。谁都知道,无论谁能拉拢韩信,都会改变战局的走势。也正是在这一时刻韩信公开提出要刘邦立他为齐王的无理要求,这不知进退不懂取舍的极端要求,也证明韩信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极大反差。
二、残暴战将白起
说起战国时期的名将,白起绝对是其中之一。而他最让人熟知的就是在长平之战中,将40万 让投降的赵军全部坑[shā]。
如果说只是[shā]俘,影响的是白起的个人声誉。那么不听号令,则是与国君为敌。在长平之战大获全胜后,秦昭襄王想一鼓作气拿下赵国。可白起不知道是因为担心自己的[shā]孽太重,还是对战争的死伤有了极度的阴影,竟然在战场上畏手畏脚,甚至公开违抗秦昭襄王的指令。
甚至对自己违抗军令的事实大肆辩解,还搬出了一个谁人都不知晓的江湖道士用来作证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这样的行为让秦国的国君怎么想?自己手下的大将宁愿相信一个毫不相干的江湖术士的话,也不愿服从自己的命令。所以白起能力再强,再能打仗,也难逃被君主斩[shā]的命运。
三、内斗的牺牲品蒙恬和邓艾
相比于前两位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呈完全反比的二人来说,蒙恬和邓艾的政治素养并不差。
蒙恬虽是秦国一员猛将,可他在战国时期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把早已不负往日雄风的齐国消灭。
可蒙恬仰仗着秦始皇的宠信,肆无忌惮地巩固自己的势力。先是在秦始皇面前吹嘘匈奴有多么多么厉害,纠集了30万大军征讨匈奴。而且对赵高和李斯等人的行为嗤之以鼻,虽然这两个人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但人家是可以整天在皇帝身边“吹耳边风”的人。最后李斯和赵高设计诬告蒙恬佣兵自重,导致带着30万长城军的蒙恬失去了皇帝信任,落得个服毒自[shā]的结果。
说起邓艾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太深刻,在三国二十四名将中,邓艾与姜维也不过是末流之辈。可就是这么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小小武将,打了几个胜仗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尤其是在使用奇袭的方式,逼降了“窝囊”的后主刘禅之后,邓艾已经忘乎所以。竟然代替自己的主公接受了蜀汉的投降。
要知道当时的曹魏,早已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邓艾这种以天子的名义行使权力,让司马家族极为不满。所以,邓艾的生命走向消亡,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