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揭秘清朝百姓为什么愿意生小孩?总人口从7000万增长到4亿?

时间:2024-08-25访问:23来源:历史铺

揭秘清朝百姓为什么愿意生小孩?总人口从7000万增长到4亿?

在清朝以前,中原地区人口并不多,北宋时期约1亿,明朝晚期约1亿至2亿,但明末清初又因战乱等原因跌破1亿。

直到“康乾盛世”后,人口才逐渐攀升,到鸦片战争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从约7000万爆增到4亿。这一切都可以归功于康熙做了3件事

首先当然是“国家获得平稳安定”。

康熙年仅8岁继位,起初并未掌有实权,且当时许多区域都不属于清朝。比如说云南虽然是清朝的国土,但握有权力的是吴三桂。康熙了解吴三桂随时有可能背叛自己,因此决定消灭其势力。

康熙运用朝中满族与汉人的矛盾,趁机铲除了吴三桂等人的势力。这次平三藩,让康熙控制好了国家内部,也让人民处于较为稳定的环境中,能够从事工作与生产。

此外,康熙也收复了台湾,又平定了北方的噶尔丹,让边境人民能够稳定生活。康熙在位期间,注意缓和阶级矛盾,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农业政策,重视农耕,发展经济,改革税收,疏通漕运。同时还实现了清朝的国土完整和统一。可以说康熙奠定了乾隆登基后盛世的基础。

第二就是“耕者有其田”。

康熙的“耕者有其田”改革使获得土地的农民提高了生产意愿和农业生产性,有效满足了农村的劳动力需求,并以此累积了大量丰富、廉价、具有高竞争优势的产业劳动力。

农民在拥有土地后,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人口才会增长。康熙颁布了许多有助于农地耕种的政策:先废除圈地制度,让贵族的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另外一方面,若是新开垦的荒地,国家10年后才会收税。这也让许多荒野渐渐成了良田,也让国家欣欣向荣。

第三是,即便人口增多,也不增加收税。

中国自秦汉以来即有人头税的传统,对于一个家庭中的人口,尤其是成年男子(人丁、丁男、丁壮)加以课税,称丁税。此外,丁男多必须服行傜役。

明代末年张居正实行的“一条鞭法”,是摊丁入亩的最初阶段。规定免行傜役,以现金代替,并与田赋一起征收,使税赋征收更为简便,同时也减少了无田地者的负担,部分地区亦有“摊丁入亩”的举措。

由于当时人口快速增加,税务分配不均。康熙因此下令,新增的人口不收税。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颁布了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此诏令使得丁税的数量成为定额,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负担丁税。

也就是说,若一家人的劳动力增多,并不会因多出的人头而多缴税,所以人民也就不用担心,可以放心地生养孩子。

此外,清朝人口增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引进了海外的粮食作物。

当时美洲的玉米、番薯已经在国内大量种植,这些产量很高的农作物,也让人民可以获取更多食物,粮食无缺,人口自然也就增长。

正是以上这三个原因,才让清朝在一两百年间人口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我们如今有了如此之大的人口基数,应该也有康熙皇帝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