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

时间:2024-07-31访问:33来源:历史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人的衣着愈发时尚。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之初,电影电视里的服装成了人们最重要的服饰参照依据。       美国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主人翁麦克戴太阳镜的形象令国人羡慕不已,被戏称为“蛤蟆镜”,成为抢手的时髦物。一部讲述华侨少女与中国青年恋爱的国产影片《庐山恋》,除了爱情故事,观众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女主角的漂亮时装。小伙子们在看完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之后,除了哼唱几句“啊,朋友再见!”的插曲外,还穿上了影片中游击队员式的夹克外套,冠名为“瓦尔特衫”。伴随着电视连续剧的热播,都市街头开始流行“大岛茂风衣”(日本电视剧《血疑》中男主角穿的风衣)和“发仔服”(周润发在《上海滩》中的装扮)。       中国改革开放的明显服饰标志当属“西装热”。1983年6月2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郝建秀致信轻工业部部长杨波,提出要“提倡穿西装、两用衫、裙子、旗袍”。       后来,中央领导人带头穿新式的双排扣西装,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西装热”,1984年西装市场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的西装普及,表面上是对盛行多年的“老三装”的叛离,其深层的原因是基于对改革的渴求。这一波“西装热”的广度远远超过了民国时期的西服热,从高层领导人、电视台播音员到平民百姓都选择穿西装。到80年代中后期连农村都普及了西装,农民工穿着西装砌墙刮浆,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道风景线……       1983年12月1日,国家商业部发出通告,自即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全面敞开供应,宣告了自1954年以来在全国实行的限制供应和“布票”制度的终结。
本文标签:服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