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31来源:历史铺
墓志铭是古今通用的一种悼念性文体,大概早就有了,究竟“早”到什么时候,我说不出。墓志和铭其实是两回事,志是散文,而铭是韵文 ,常常是“志”而不“铭”,我们现在在墓园里见到的大抵是墓志,真正的墓志铭很少见了。
墓志铭有死者生前预撰和死后亲友撰作或委人代作等几种情况。明人张岱的墓志铭是生前自撰的,张岱是明清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以散淡性灵为特点,自称纨绔子弟,极好繁华,他在《自为墓志铭》中说:“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是个吃穿玩乐、好时尚、会享受的“大玩家”。但做起学问来却严谨务实,一点不含糊,晚年兴趣转向治史,弄出了《史阙》、《石匮书》。《石匮书.自序》说:“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阙勿书。”抱如此“良心”,即使小节有亏,而犹能自揭其短,公之于众,无所顾忌,亦难能可贵!
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启功的《自撰墓志铭》是“三字经”式的韵文,只七十二字,易记易诵:“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生平,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写此墓志铭时,他是副教授(他正规学校受教育的程度中学还没毕业)。“博不精,专不透”几句是作者的谦抑,他那时诗书画三绝早已名噪于世,并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和《红楼梦札记》等专著问世。左边半瘫,划为右派,则是实录。“皮欠厚”,是反讽。当时作者的夫人章宝琛新丧不久,夫妇唱随四十三年,但章女士未生育,他亦未续弦,孑然孤身终老。自“面微圆”至“渐相凑”又是实录。“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则是作者的自嘲自贬自损了。这段墓志铭大抵都是实录,有他的年谱和诗文为证。志中所涉经历,正是历次批判的见证,是起伏人生的总结,是自强不息的反思,是风雨相继的写照,也是置一切坎坷不幸于等闲的达观超然。人们可从中体味到年逾九秩的老爷子的潇洒人生与长寿奥秘……
生前自撰墓志铭的究竟是少数,多数人的墓志铭是死后别人代笔或逝者生前委人捉刀的。例如韩愈就是这样一位代写墓志铭的“写家”。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博学多闻,笔下功夫当然了得。当时有个叫李虚中的,一个进士出身的算命先生,撰有命书三种,当然不是江湖庸流。韩文公写的算命李的墓志铭中有这么几句话:“李君名虚中,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干支……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言人之休咎,“百不失一二”,毋乃谀之太过乎!──当然这是李虚中的“谀墓金”丰厚,韩文公投桃报李,也就不惜摇笔一谀了。这样的墓志铭已远离悼念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