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白居易的幸与不幸
时间:2024-07-31访问:30来源:历史铺
原文标题:晚年当官只拿工资不管事:诗人白居易的幸与不幸
本文摘自《解放军报》2010年6月8日第11版,作者:元辉,原题:《白居易晚年的幸与不幸》
唐文宗太和3年(公元829年)4月,年近花甲的大诗人白居易到达洛阳,住进5年前他在洛阳长夏门东履道里购置的宅第。洛阳为唐陪都(时称东都),5年前,他以太子左庶子身份被派到东都时,便买下了这片住宅,预作自己的终老之地。其后,他历任苏州刺史、刑部侍郎等内外官职,冗务在身,难如所愿。如今,终于奉诏为太子宾客(系东宫即太子属官),分司东都(即以太子的名义分管东都事务)。所谓“分司”,实际上并不任职,不过是对达官显宦退休后的一种特殊优待。这份并不当差的优渥差事,正是他所向往的。
诗人自己有诗为证。
就在太和3年,白居易写过一首题为《中隐》的诗。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士大夫大都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矛盾、徘徊。所谓“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朝政紊乱,仕途险恶,迫使官员不得不考虑归隐以明哲保身。归隐也有不同的选择。有道是“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山林”,白居易选择的是“中隐”,既不在朝廷做官,不在都城长安居住,也不退隐于偏远的山林,而是去东都洛阳任一个虚设的官职。这样,依旧可以享受做官的好处,又避开了政治矛盾的中心——险恶的朝廷。中唐时期宦官弄权,藩镇割据,朝中不时波涛汹涌。白居易屡经宦海风波,加之进入了暮年(写《中隐》一诗时已58岁),意志走向消沉,做这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他似乎有先见之明:他离开长安6年之后的太和9年,唐文宗与大臣李训、郑注合谋铲除宦官,不料计泄,反被宦官挟持。宦官头子仇士良、鱼弘志策动神策军作乱,包括4个宰相在内的大批官员被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事变”。遇害的宰相中有两个是白居易的好友。白居易一贯反对宦官专权,此时如在长安,很有可能被卷进去,遭遇不测之祸。
从白居易个人的角度看,他晚年选择到洛阳“中隐”,应该说是他的幸运。那么,题目上的“不幸”,又怎么讲呢?
白居易自太和3年春来到洛阳,到唐武宗会昌6年(公元846年)秋去世,在洛阳居住了18个年头。其间除在河南府尹(驻洛阳)任上当了约两年半的行政长官,其它时间基本上处于休闲状态,终日饮酒赋诗,以文会友,放情于山水之间。我们看他晚年所写的自传《醉吟先生传》,可以想见他那时期的生活常态:“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他常去游览之地,便是洛阳城南伊水边上的龙门及与龙门石窟隔水相望的香山寺一带。由于宦海浮沉而萌生的消极遁世思想,想来也由于地近佛窟,由于“交游一半在僧中”,耳濡目染,这位曾经意气风发、敢于针砭时弊的诗人,晚年也皈依佛教,遁入空门。这在他的《醉吟先生传》中也有剖露:“栖心释氏(释迦牟尼),通学小、中、大乘法。”太和6年,他的至交、诗人元稹去世,他用为元稹撰写墓志所得六七十万钱的笔润,重修香山寺。此后,更成了香山寺的常客,乃至临终之前,遗嘱“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后人为尊重他晚年不得不作出的人生选择,将他葬于香山,并将其夫子自道、实为其晚年生活写照的《醉吟先生传》,刻在一方天然巨石上,立于墓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