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我国古代的杰出治水者当中,有一位治水成就突出,却并不为人们熟知,他就是姜师度。姜师度,唐魏州魏县(今河北大名县附近)人。以明经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县令、刺史、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大理卿、司农卿、河中尹、将作大匠等职。无论是为政一方,还是供职中央,他都十分重视水利问题,并组织兴修了多项水利工程。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现代唐城(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党的文献》2010年第5期,作者:高长武,原题:《唐代的治水良吏姜师度》
在我国古代的杰出治水者当中,有一位治水成就突出,却并不为人们熟知,他就是姜师度。姜师度,唐魏州魏县(今河北大名县附近)人。以明经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县令、刺史、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大理卿、司农卿、河中尹、将作大匠等职。无论是为政一方,还是供职中央,他都十分重视水利问题,并组织兴修了多项水利工程。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姜师度出任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河北道辖区东临大海,南靠黄河,西距太行,北通渝关(今山海关)、蓟门(今居庸关),下辖怀、刑、沧、魏、冀、幽等20多州。此地土地肥沃,是粮食主产区之一。同时这里毗邻游牧民族地区,是唐朝重要的北部边防。姜师度深知此地的经济和军事地位,任职期间,组织兴修的水利工程,现在可考的有七处之多。例如,在沧州清池县(今河北沧县东南),开凿两道水渠,一渠通毛氏河,一渠通漳水;在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东南)修渠引黄河水;在贝州经城(今河北巨鹿以东)开张甲河;在沧州鲁城(今河北青县以东)修渠引水改良盐碱地。这些水利项目,对农田灌溉、排涝或土壤改良产生了积极作用,保障了粮食生产。
姜师度在此任上还搞了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就是在蓟州渔阳一带重修的平虏渠。平虏渠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时为方便运送军粮开凿的一条运河,上起呼沱河(即滹沱河),下注弧水(即沙河)。由于长期战乱和年久失修,到唐初已经废弃。姜师度组织人力在旧渠的基础上重新修缮并进一步拓展。重修后的平虏渠,不仅便利了周边农田的灌溉和人们的出行,更重要的是可以比较方便地把中原地区的粮食运往北部边防,避免了军粮运输绕道海上的风险。此外,姜师度还将水利工程直接运用于军事防御。虽然早在唐贞观年间,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奚族就归顺了唐朝,但不时仍有侵扰之举。为加强防御,姜师度决定在渔阳以北“涨水为沟”,果然有效阻挡了契丹、奚人骑兵的侵扰。姜师度善于动脑筋,在治水方面有不少独创之举。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姜师度出任陕州(今河南陕县)刺史。陕州西部的太原仓是当时江淮地区稻米运往长安的水陆转运枢纽。往常都是用小车将粮仓的稻米载运到江边装船,费时费力。姜师度实地考察后,命人利用粮仓和河岸之间的地势落差,修建了一条坡道,将米“自上注之,便至水次”。这一做法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劳力。由于治水能力突出,这期间姜师度还被调遣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华阴一带)主持开凿、疏通敷水渠、利俗渠和罗文渠,并在水渠两侧修筑了坚固的岸堤,既消除了水患,又便利了农田灌溉,对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