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27来源:历史铺
白居易闲适诗:闲适诗和讽论诗相反,旨在闲适,消极的成分比较多。但闲适诗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纯洁心灵,尤其是通过他的平易的风格,使人感到有一种明朗圆熟和自然流丽的美。
白居易虽然在这一方面接受陶、韦等诗人的影响,但经过消化融合,成为自己所特有的“白乐天体”,很少沿袭和摹仿的痕迹。在描写山川景物方面,有名的长诗《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描写五日游山经过,把在山中所见的朝霞夕辉,山容水貌,都能曲折如意地表达出来。这种山水游览诗不同于前人之处,前人游览诗是静止的,只写景物,不写游览的过程次序,而白氏此篇以游记文的手法用之于诗,最易为读者所接受。
短诗如《归田三首》、《观稼》等,写农村景象,朴素而其挚。《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对农田水利有美丽的幻想,诗中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但闲适诗性质复杂,有很多作品叹息入生短促,不如及时行乐,“知足保和”、消极无为的老庄思想,充满于字里行间。更多的是“求无生、返觉路、归空门”的佛家思想。这些思想白居易早年已有,晚岁更多,它和积极用世的精种往往成为很大的矛盾。当他身为谏官、敢言天下大事的时候,积极进取思想占了主导的一面,很少工夫去写闲适诗。但一且遇到打击,悲观失望,意志消沉,便一味去追求闲适。发展到晚年,尤其在归洛以后,更纵情于田园闲放,诗酒逍遥。在《序洛诗》中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闲适诗发展到这般地步,就不仅是遭打击而悲观消沉的问题,而有“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享乐思想。用以和他早年”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对照起来看,真是判若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