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是怎么形成的?

时间:2024-06-30访问:26来源:历史铺

  明代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写成了一部百回本的《西游记》,这是我国小说发展上又一个巨大的成就。它不仅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宏伟的结构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而且以强烈的色彩塑造了人民所喜爱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它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

西游记

  《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是写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伏妖魔,扫清障碍。为了展开主要故事,它也写了一些次要情节,如用“大闹天宫”的故事以交代孙悟空的来历,用“江流儿”的故事以说明唐僧的出身,用“梦斩泾河龙”的故事以解释取经的由来。这些故事都来源于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以取经故事为主干,逐步综合了其他的故事,汇合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取经故事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丰富和扩大。民间说话人的努力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早在吴承恩写作之前,西游记故事的基本轮廓就已经形成了。

  唐僧取经本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唐太宗的时候,年轻的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之久,行程数万里之遥。这件惊人的壮举本身就富有幻想性,因此在民间引超各种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愈来离真实事件愈远。

  宋代说话人利用了这个故事作为题材。现存有南宋时刊印的一个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一共有十七节,叙述颇简略,文白夹杂,似是说话所用的提纲。第一节缺。自第二节起,就出现了猴行者,他化身为白衣秀才,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来助三藏法师取经。他神通广大,有胆有识,沿途杀白虎精,除馗龙,降深沙神。在第十一节中猴行者自述来历,原来他在二万七千年前曾偷吃蟠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从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影子。

西游记

  《取经诗话》中所出现的深沙神,当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取经诗话》虽然相当粗糙,想象还不丰富,可是对后来西游记故事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猴行者已成为重要的人物,他的参与保证了取经事业的完成。这传说在南宋大概已经是相当普遍,因此诗人刘克庄曾写过“取经烦猴行者”的诗句。

  到了元代,西游记故事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许多优秀的、无名的民间说话人的组织和加工,它的情节丰富起来, 人物增多,故事性大加强,这时候便出现了《西游记平话》。比起《取经诗话》来,它已面目一新。

本文标签: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