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30来源:历史铺
以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于1921年发现、发掘研究和命名为发端,中国考古学2021年迎来诞生百年。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位于渑池县城北9千米处韶山脚下。本来,这里只是黄河岸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但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使这个北方的普通村庄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向往的古文明“圣地”。
安特生推断其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考古界活跃着一位来自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当时,安特生被中国北洋政府聘请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职责是寻找矿藏。然而,安特生更大的兴趣其实是远古文明,因此,他在进行寻找矿藏的同时,对任何可能发现古人类化石的线索都不放过。
1920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豫西采集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渑池县仰韶村,他收集到了一些村民耕地时翻出的石斧、石镰、石刀等古老石器,他判断这些石器极有可能是远古时期的。刘长山采集、购买了600多件石器和陶片,并将它们全部带回了北京。
安特生见到这么多的石器和陶片非常震惊,他推断仰韶村是一处庞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文化层堆积一定十分丰富,于是他立刻亲自到仰韶村考察证实。
1921年4月18日,安特生、刘长山等一行5人来到了渑池县仰韶村。在路边的断壁上,他们发现有许多深灰色的口袋形灰坑非常符合古人类活动遗址的特点。他们初步确定仰韶遗址分布在仰韶东沟和西沟之间的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00米的冲沟内,为正式的发掘做好了铺垫。
1921年10月23日,经过北洋政府农商部和地质调查所的批准,并取得河南省政府的同意,安特生和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年轻地质学家袁复礼等5位助手一起来到了仰韶村。他们的这次考古发掘拉开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序幕。
他们的发掘工作从10月27日开始,一直持续了35天。出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陶,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极具特色的彩陶,其表面的釉彩是用红、黑、白色矿物作原料研成粉末,涂于器物表面烧制而成,不会脱落或褪色。
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仰韶村确实是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遗址,距今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制陶、狩猎、捕鱼,已经具有很高的生活智慧。
一种在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的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远古文化系统便被称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
中国古代文明主根,粉碎“西来说“
早在17-18世纪,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一些外国学者对古老神秘的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根据一些传教士的见闻及中国的古文字、神话、传说等,对中国的文化起源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推测。他们推论,中国文化起源于埃及、巴比伦、印度或中亚等,甚至还把中国的三皇五帝说成是巴比伦人。他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既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也没有自己的石器时代。中国古代文明源于西方,后来的中国文化乃至人种都是从西方而来的。这便是当时曾在业界盛行一时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不但有石器时代,而且还相当发达,这在学术界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成就,引起了国际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来龙去脉,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团夏鼐等专家学者再次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发掘。7月2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堆积层最丰富的地方,挖掘了一条长20米、宽2米的探沟,发现墓葬9座,出土了彩陶罐、碗、小口尖底红陶瓶、灰褐陶鼎等,还发现了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蓝纹陶、灰绳纹鬲、陶杯等。通过这次发掘,专家学者们发现仰韶村遗址为4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
20世纪60年代,“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依旧风行,苏联考古学家甚至把仰韶文化的渊源归结到乌克兰的特里波列文化和中亚细亚的安诺文化,国内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驳斥,引发了一场大辩论,从而又一次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仰韶热”。
当时,大批的国内外学者到仰韶村参观和考察,考古学界开始酝酿对仰韶遗址的第3次发掘。第3次发掘是在1980-1981年间进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者与渑池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共同主持。这次发掘进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遗址的渊源,证实了该遗址含有仰韶和龙山2个考古学文化,4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强有力地否决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组织我国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经碳14测定确定为5000多年前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