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仰韶文化简说

时间:2024-06-30访问:27来源:历史铺

clip_image001.jpg

  

  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存续时间大约从距今约7000年起至距今约5000年止,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据先秦文献记载的夏、商、周立都范围可知,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一带为活动地区,这恰好与仰韶文化遗址分布的地区重合。1921年,仰韶文化遗存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按照考古惯例,此类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有赖于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20世纪20年代前后,安特生与助手刘长山在河南采集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期间,意外地在仰韶村发现了许多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彩绘陶片。他们将收集来的这些器物运回北京进行详细研究,认为仰韶村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相当重要,在获得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后,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正式拉开了序幕。从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到2000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计5013处,是一个地位十分显赫、影响十分久远的文化类型。通过长期的研究,考古学家也总结出了关于仰韶文化的诸多特点。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排布规律,周围常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则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烧过,以此强化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台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位于今西安市东郊的半坡聚落就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典型的仰韶文化聚落。

  仰韶文化各部落继承了前仰韶时期各种文化类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仍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同时,人们还掌握了蔬菜的种植技术。考古学家曾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盛放着粟的罐、瓮以及粟壳堆积达数斗之多的窖穴,此外,半坡遗址的一个陶罐里还装满了已经炭化的白菜籽或荠菜籽。仰韶文化还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水平比较低下。早期阶段可能有尖木棒等木质工具,以及石铲、石锄等挖掘土地的石器。收割农作物使用两侧有缺口的长方形石刀和陶刀,加工粮食则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和木杵、石杵等。中晚期阶段,收割谷穗的工具变成了磨光的长方形石刀,有的还带穿孔,庙底沟、大河村类型,还出现了大量舌形或心形的石铲,磨制得平整、光滑。这些工具都比早期的半坡类型有所进步,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了较大提高。这一时期,家畜饲养业也比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了一定的进步,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和羊等,马的骨头也有少量发现,更重要的是,大量鸡骨的发现已可以证明,鸡在当时已被驯化为家禽了。

  除农业外,各部落的采集和渔猎也在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的采集品有榛子、松籽、朴树籽等植物果实和植物块根,鸟蛋、蜂蜜、昆虫,甚至是螺蛳也是人们的采集对象。各遗址中普遍发现的石制、陶制网坠和骨制鱼钩、鱼叉等工具也说明,捕捞活动已十分普遍,氏族先民也掌握了网捕、垂钓、投叉、击刺等多种捕捞方法。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和其他遗址出土彩陶中常见的鱼纹和鱼网纹,显然是长期捕捞活动的真实写照。狩猎是成年男子从事的主要活动,狩猎工具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用骨、石、角磨制的箭头,箭头有三角形、柳叶形、带翼和圆锥状等十多种不同的形式,都磨得很锋利,此外,还有石、角制的矛头和投掷用的石球。从这些遗物可知,当时的狩猎方法包括射击、投掷和集体围打等几种,而从各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可知,狩猎的对象包括鹿、野兔、竹鼠、狸、獾、羚羊等。

  发达的制陶业是仰韶文化手工业生产的代表。从目前出土的各种彩陶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出,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采用泥条盘筑法将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各类陶器制作成型,再用慢轮修整口沿,用红彩或黑彩在器表绘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纹饰。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包括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几种,也有一些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以半坡类型为例,其陶器器型主要有夹砂陶罐、小口尖底瓶、钵和卷沿彩陶盆,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弦纹,彩绘图案则多在钵口沿外绘一周紫色、红色宽带纹,或在盆的内外绘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纹饰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仰韶文化各类型遗址发现的彩陶纹饰,其形式与风格互有区别,但也有共同特点。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期流行先涂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地,再加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纹饰,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十分绚丽。绘画所用的颜料、磨砚、研磨锤等工具,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的营地、墓葬中均有发现,从彩陶图案和纹饰分析,当时的绘画已经使用了毛笔一类较软的工具。

  在各聚落的居住营地中,往往有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场和作坊,截至目前,已发现的仰韶文化各时期的陶窑已有上百座。陶窑构造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横穴窑更为常见,也比较原始,由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四部分组成,其特点是火膛、火道与窑室作横向排列,窑室在火膛后方并略倾斜向上,两者通过两条或更多的火道相连,窑室底部为窑箅,上有箅孔,火苗经过火道和火眼进入窑室。竖穴窑的主要特点则是火膛位于窑室的下部,两者基本相垂直。

  黄河中游地区的各类型仰韶文化制陶业,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非常稳定,总的趋势是泥质红陶和彩绘陶器逐渐减少,灰陶、黑陶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为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史及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有显著的地位。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和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它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就存在着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为后来发现并被命名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规范化基础,起到了先河作用,也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了当时最新的信息。虽然史书记载了有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部族存在的传说时代,但由于疑古,中华文明史的源头始终不够清晰,随着仰韶文化遗址的多处发现,地下遗存验证了史书记载的正确性。因此,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重建古史、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也有重大意义。此外,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以前,世界学术界都持“中国文化西来说”,通过对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的这一错误认识得到纠正,仰韶文化得到了举世公认,改写了世界历史研究的进程。

本文标签: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