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朝著名作家蒲松龄介绍,蒲松龄一生经历

时间:2024-06-30访问:26来源:历史铺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是清初著名的小说家。他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里。远在他的祖父蒲生汭的时代,家庭已开始衰微。他的父亲蒲檠更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不得不弃举子业而去从商。但是,对于全家来说,贫困的命运始终无法完全摆脱。

蒲松龄

  蒲松龄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当他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家贫,连求婚也遭到了外人的訾议。成年分家以后,住处简陋,“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原配刘孺人行实》),只好向堂兄借来一块白门板,聊以分隔内外。中年以后,他差不多年年出外游学,或给官僚作幕宾,或在地主家里教书,长期地依靠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生活,以致到了六十多岁的暮年,还要往返百里,冲风冒雨,到处奔走。

  生活地位的下降使他对农村中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写下一些为民请命的文章,如《上布政司救荒策》,写下了一 些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散文《纪灾前编》、《纪灾后编》,诗《空城雀》,词[贺新凉] (《淫雨》)、[水龙吟] (《风雨害稼》)等。 此外,他还写出了不少日用的通俗证物,如《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等。

  他从幼年时期起,就受家庭影响,美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1658)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开始的时候还是一帆风顺的,以后却不断地遇到挫折。四十五岁(1684)那年,在济南应试,因病没有终场。四十八岁(1687),再游济南,仍旧没有考中,作《责白髭文》。全篇充满了忧郁不平之气。六十九岁(1708),写《历下吟》,笔端饱含同情,惟妙惟肖地刻划了士子们赴试时的可怜相。

蒲松龄

  现实生活的教育终于使他逐渐清醒过来。他一面感到悲哀,在[大江东]《寄王如水》一词中,把自己比拟作“抱玉”的卞和,痛惜于不能得到当道的赏识,一面又感到愤怒,在《与韩樾老定州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 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这两种在长久的岁月中形成的交织在一起的思想感情,促使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和体会写下了《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有名的篇章。

本文标签: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