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刘备称汉中王的逻辑是什么?

时间:2024-06-30访问:33来源:历史铺

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之战后,自封为汉中王,这是东汉末年继曹操之后的第二个诸侯王。刘备称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他的王位是合法还是非法的?这些问题一直引起了历史学者和三国爱好者的热议。

一、刘备称王的背景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自幼家境贫寒,曾拜卢植为师,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四处征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诸侯。他以仁义为旗帜,广结天下英雄,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建安十三年,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夺取了荆州。建安十六年,刘备又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攻取了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再次击败曹操,占领了汉中郡。此时,刘备已经控制了荆州、益州、汉中等地,势力达到了巅峰。

二、刘备称王的过程

刘备占领汉中后,他的手下群臣以马超为首,联名上书给汉献帝刘协,劝进刘备进位为汉中王。他们认为刘备是皇室后裔,有扶持汉室、平定天下的志向和能力,但是爵位不显,不能号令四方。

他们还引用了夏、商、周三代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制度,以及东汉初年诸吕之乱后封王的例子,来说明分封诸侯王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统一。这封上书实际上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并没有送到汉献帝那里去。因为当时汉献帝被曹操控制在许县,并没有实权。即使送到了汉献帝那里,也不可能得到回复或认可。

所以刘备根本不等待汉献帝的回音,就直接在群臣的劝进下,在白水设坛自封为汉中王,并且分封了文武大臣。他还给汉献帝上了一封书,表示他是为了扶持汉室,而不是有意造反。

三、刘备称王的理由

刘备称王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刘备是汉室宗亲,有继承汉室正统的资格。刘备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虽然这个身份有争议,但在当时被广泛认可。刘备也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打着汉室旗号征战天下,声称要匡扶汉室,复兴汉朝。他在称王后,也没有改变国号和年号,仍然沿用汉朝的制度和礼仪,表示他是继承了汉室血统和文化的人。

二是刘备有平定天下的功绩和能力。刘备在三国乱世中,屡经挫折,但不断奋起,先后击败了曹操、张鲁、刘璋等强敌,占领了荆州、益州、汉中等地,建立了强大的蜀汉政权。他以仁义为本,广结天下英雄。他在称王后,也没有停止对曹操和孙权的抗争,而是继续北伐和东征,表现出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决心。

三是刘备有分封诸侯王的先例和制度。刘备在群臣上书和自己上书中,都引用了古制,来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合理性。他称自己是权宜之计,并不是永久之策,如果天下太平,他会退位还政。

四、刘备称王的影响

刘备称王后,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和震动。曹操得知后大怒,认为刘备是叛逆无礼,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许可。曹操派人去许县询问汉献帝是否知道刘备称王的事情,并要求汉献帝下诏讨伐刘备。

但是汉献帝却表示不知情,并没有回答曹操的要求。汉献帝其实是对刘备称王有所欣赏和同情的,因为他知道刘备是他的远亲,也是他的盟友,而曹操则是他的控制者和敌人。

汉献帝也曾经想过逃离曹操的控制,投靠刘备,但是没有成功。汉献帝对刘备称王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许多人对刘备称王的看法,认为他是有理由和资格称王的。

孙权得知刘备称王后,也感到惊讶和不安。孙权虽然与刘备有过赤壁之战的盟友之情,但也有过荆州之争的敌人之怨。孙权觉得刘备称王是在挑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也是在威胁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于是孙权决定趁机夺回荆州,并派吕蒙偷袭了关羽驻守的荆州。关羽被围困于麦城,最后被杀。刘备得知关羽之死后,悲愤不已,誓言要报仇雪恨。他率领大军东征孙权,发动了著名的夷陵之战。但是由于诸葛亮等谋士的反对,以及陆逊等将领的抵抗,刘备最终失败而归,损失惨重。

刘备称汉中王,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三国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也影响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刘备称王的法理依据主要是他自己作为汉室宗亲、平定天下的功臣、分封诸侯王的先例和制度等方面。

刘备称王的合法性则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风气、民心所向等方面来考量。总体来说,刘备称王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和依据的,但也不是完全符合法度和正统的。

他既有一定的正义性和仁义性,也有一定的野心性和自私性。

本文标签:刘备称王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