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8访问:53来源:历史铺
1962年中印边界爆发的那场速决战,至今仍是世界军事教科书中经常研究讨论的经典战例。
58年过去了,如今中印边境又是麻烦不断。那场战争的意义,有必要再看一看。从纯军事角度探讨那场战争,解放军之胜,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自古战争,庙算胜是最终决胜的前提。
中印双方对这场战争的战略指导有着明显的差异。印度方面,自独立以后,印度的自信过度膨胀,不仅要当南亚地区的老大,还试图借边境问题,挑战中国的权威。特别是印度社会,弥漫着莫名其妙的自信,认为中国同时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交恶,又刚刚经历了经济困难,根本不堪一击。
但印度也有明智之士,比如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尼赫鲁一方面认为中国不会下决心打大仗,另一方面,也感到当时态势仍可以通过政运作来给中国施加压力。所以尼赫鲁的潜在态度是,能不打还是不要打。然而这种判断得不到反对党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尼赫鲁不得不在公开场合一再做出强硬表态。
表态是表态了,尼赫鲁却没有认真进行战争准备。无论是军队动员、武器装备调配还是全民战争动员,都很弱。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世界军事领域的共识,印度以这样的准备去打仗,无疑先失一招。
而中国方面却从开始就做了两手准备。一边积极争取和平解决问题,一边加紧整修入藏公路,增派对印的部队。在1962年的5、6月间,就已抽组数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师、团级部队,进驻对印一线。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早在1959年,就组建了一个中央军委战略指导组,组长不是旁人,正是我军战略水平最高的军事家刘伯承元帅。
刘帅提出了几条关键建议,可以大致概括为:其一,充分推广1950年部队进藏经验,建立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这是支撑对印作战的基础;其二,组织部队在高原高寒地区适应性训练,克服高原反应;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条建议是我军战士能够在高原地区高度灵活机动穿插的基础;其三,针对印军继承英军的呆板战术特点,建议我军兵力部署上采取集中突击、不分散拔点的方略,迅速击破印军防线,对其进行大纵深的攻击。
1962年10月20日,战争打响。印度入侵方向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克节朗地区是重点,部署着号称印军王牌的第四师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
这个旅的部、分队,二战期间加入英军序列,在意大利战场、中东战场、北非战场都打过硬仗,第一次印巴战争也参战,几乎没有打过败仗,是印军精锐中的精锐。
刘伯承一再告诫前线部队,不要怕,要以雄狮搏鸡之势与敌大打,以数倍兵力优势打歼灭战,不能击溃,务必全歼。
我军前线总指挥是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张将军原系二野十八军军长,对老首长刘伯承的指示自然是心领神会。根据这个指示,我军对印军部署进行了分析和针对性部署。印军继承了英军的作战特点,打仗喜欢搞所谓的堂堂正正之师,把主力摆在宽大正面,进行主力对决。这们的布阵弱点很鲜明,就是两翼弱,纵深浅。
而我军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屡试不爽的穿插分割战术,正是印军这种形势的天然克星。
我军迅速确定了先打两翼、再抄后路、分割包围的战术。
1962年10月20日早上7点30分,经过15分钟的炮火准备,我军一五五团负责打印军左翼枪等阵地,一五四军打印军右翼沙则阵地,一五七团迂回奔袭印军后方的章多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