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干支
周王
纪年
诸侯国纪年
鲁
齐
晋
秦
楚
宋
卫
陈
蔡
曹
郑
燕
吴
越
770
辛未
平王1
孝公27
庄公25
文侯11
襄公8
若敖21
戴公30
武公43
平公8
郦侯40
惠公26
武公1
顷侯21
768
癸西
3
惠公1
27
13
10
23
32
45
10
42
28
3
23
766
已亥
5
3
29
15
12
25
34
47
12
44
30
5
哀侯1
765
丙子
6
4
30
16
文公1
26
武公1
48
13
45
31
6
2
764
丁丑
7
5
31
17
2
27
2
49
14
46
32
7
郑侯1
763
戊寅
8
6
32
18
3
宵敖1
3
50
15
47
33
8
2
761
庚辰
10
8
34
20
5
3
5
52
17
共侯1
35
10
4
759
壬午
12
10
36
22
7
5
7
54
19
戴侯1
穆公1
12
6
757
甲申
14
12
38
24
9
玢冒1
9
庄公1
21
3
3
14
8
756
乙酉
15
13
39
25
10
2
10
2
22
4
桓公1
15
9
754
丁亥
17
15
41
27
12
4
12
4
文公1
6
3
17
11
749
壬辰
22
20
46
32
17
9
17
9
6
宣侯1
8
22
16
747
甲午
24
22
48
34
19
11
宣公1
11
8
3
10
24
18
745
丙申
26
24
50
昭侯1
21
13
3
13
10
5
12
26
20
744
丁酉
27
25
51
2
22
14
4
14
桓公1
6
13
27
21
743
戊戌
28
26
52
3
23
15
5
15
2
7
14
庄公1
22
740
辛丑
31
29
55
6
26
武王1
8
18
5
10
17
4
25
739
壬寅
32
30
56
孝侯1
27
2
9
19
6
11
18
5
26
734
丁未
37
35
61
6
32
7
14
桓公1
11
16
23
10
31
730
辛亥
41
39
郦公1
10
36
11
18
5
15
20
27
14
35
728
癸丑
43
41
3
12
38
13
穆公1
7
17
22
29
16
穆侯1
723
戊午
48
46
8
鄂侯1
43
18
6
12
22
27
34
21
6
722
己未
49
隐公1
9
2
44
19
7
13
23
28
35
22
7
719
壬戌
桓王1
4
12
5
47
22
殇公1
16
26
31
38
25
10
718
癸亥
桓王2
隐公5
郦公13
鄂侯6
文公48
武王23
殇公2
宣公1
桓公27
宣侯32
桓公39
庄公26
穆侯11
717
甲子
3
6
14
哀侯1
49
24
3
2
28
33
40
27
12
715
丙寅
5
8
16
3
宁公1
26
5
4
30
35
42
29
14
714
丁卯
6
9
17
4
2
27
6
5
31
桓侯1
43
30
15
711
辛未
9
桓公1
20
7
5
30
9
8
34
4
46
33
18
710
庚午
10
2
21
8
6
31
冯1
9
35
5
47
34
宣侯1
709
壬申
11
3
22
小子1
7
32
2
10
36
6
48
35
2
706
乙亥
14
6
25
闵 1
10
35
5
13
厉公1
9
51
38
5
703
戊寅
17
9
28
4
出公1
38
8
16
4
12
54
41
8
701
庚辰
19
11
30
6
3
40
10
18
6
14
庄公1
43
10
700
辛巳
20
12
31
7
4
41
11
19
7
15
2
厉公1
11
699
壬午
21
13
32
8
5
42
12
惠公1
庄公1
16
3
2
12
697
甲申
23
15
襄公1
10
武公1
44
14
3
3
18
5
4
桓公1
696
亥乙
庄公1
16
2
11
2
45
15
黔牟1
4
19
6
昭公1
2
694
丁亥
3
18
4
13
4
47
17
3
6
哀侯1
8
子闷1
4
693
戊子
4
庄公1
5
14
5
48
18
4
7
2
9
子婴1
5
692
己丑
5
2
6
15
6
49
19
5
宣公1
3
10
2
6
691
庚寅
6
3
7
16
7
50
闵公1
6
2
4
11
3
7
690
辛卯
7
4
8
17
8
51
2
7
3
5
12
4
庄公1
689
壬辰
8
5
9
18
9
文王1
3
8
4
6
13
5
2
686
乙未
11
8
12
21
12
4
6
惠公14
7
9
16
8
5
685
丙申
12
9
桓公1
22
13
5
7
15
8
10
17
9
6
681
庚子
郦王1
13
5
26
17
9
桓公1
19
12
14
21
13
10
679
壬寅
3
15
7
28
19
11
3
21
14
16
23
厉公1
12
678
癸卯
4
16
8
武公38
20
12
4
22
15
17
24
2
13
677
甲辰
郦王5
庄公17
桓公9
武公39
德公1
文王13
桓公5
惠公23
宣公16
哀侯18
庄公25
厉公3
庄公14
676
乙巳
惠王1
18
10
献公1
2
堵敖xi1
6
24
17
19
26
4
15
675
丙午
2
19
11
2
宣公1
2
7
25
18
20
27
5
16
674
丁未
3
20
12
3
2
3
8
26
19
穆侯1
28
6
17
672
己
5
22
14
5
4
5
10
28
21
3
30
文公1
19
671
庚戌
6
23
15
6
5
成王1
11
29
22
4
31
2
20
670
辛亥
7
24
16
7
6
2
12
30
23
5
郦公1
3
21
668
癸丑
9
26
18
9
8
4
14
懿公1
25
7
3
5
23
663
戊午
14
31
23
14
成公1
9
19
6
30
12
8
10
28
661
庚申
16
禧公1
25
16
3
11
21
8
32
14
昭公1
12
30
660
辛酉
17
2
26
17
4
12
22
戴公1
33
15
2
13
31
659
壬戌
18
li公1
27
18
穆公1
13
23
文公1
34
16
3
14
32
657
甲子
20
3
29
20
3
15
25
3
36
18
5
16
襄公1
652
己巳
25
8
34
25
8
20
30
8
41
23
共公1
21
6
651
庚午
襄王1
9
35
26
9
21
31
9
42
24
2
22
7
650
辛未
2
10
36
惠公1
10
22
襄公1
10
43
25
3
23
8
647
甲戌
5
13
39
4
13
25
4
13
穆公1
28
6
26
11
645
丙子
7
15
41
6
15
27
6
15
3
庄侯1
8
28
13
642
己卯
10
18
孝公1
9
18
30
9
18
6
4
11
31
16
636
乙酉
16
24
7
文公1
24
36
成公1
24
12
10
17
37
22
634
丁亥
18
26
9
3
26
38
3
成公1
14
12
19
39
24
632
己丑
20
28
昭公1
5
28
40
5
3
16
14
21
41
26
631
庚寅
21
29
2
6
29
41
6
4
共公1
15
22
42
27
627
甲午
襄王25
庄公33
昭公6
襄公1
穆公33
成王45
成公10
成公8
共公5
庄侯19
共公26
穆公1
襄公31
626
乙未
26
文公1
7
2
34
46
11
9
6
20
27
2
32
625
丙申
27
2
8
3
35
穆王1
12
10
7
21
28
3
33
620
辛丑
32
7
13
灵公1
康公1
6
17
15
12
26
33
8
38
619
壬寅
33
8
14
2
2
7
昭公1
16
13
27
34
9
39
618
癸卯
顷王1
9
15
3
3
8
2
17
14
28
35
10
40
617
甲辰
2
10
16
4
4
9
3
18
15
29
文公1
11
桓公1
613
戊申
6
14
20
8
8
庄王1
7
22
灵公1
33
5
15
5
612
己酉
匡王1
15
懿公1
9
9
2
8
23
2
34
6
16
6
611
庚戌
2
16
2
10
10
3
9
24
3
文侯1
7
17
7
610
辛亥
3
17
3
11
11
4
文公1
25
4
2
8
18
8
608
癸丑
5
宣公1
惠公1
13
共公1
6
3
27
6
4
10
20
10
606
乙卯
定王1
3
3
成公1
3
8
5
29
8
6
12
22
12
605
丙辰
2
4
4
2
4
9
6
30
9
7
13
灵公1
13
604
丁巳
3
5
5
3
5
10
7
31
10
8
14
襄公1
14
603
戊午
4
6
6
4
桓公1
11
8
32
11
9
15
2
15
601
庚申
6
8
8
6
3
13
10
34
13
11
17
4
宣公1
599
壬戌
8
10
10
景公1
5
15
12
穆公1
15
13
19
6
3
598
癸亥
9
11
顷公1
2
6
16
13
2
成公1
14
20
7
4
594
丁卯
13
15
5
6
10
20
17
6
5
18
宣公1
11
8
591
庚午
16
18
8
9
13
23
20
9
8
景侯1
4
14
11
590
辛未
17
成公1
9
10
14
共王1
21
10
9
2
5
15
12
588
癸酉
19
3
11
12
16
3
共公1
定公1
11
4
7
17
14
586
乙亥
21
5
13
14
18
5
3
3
13
6
9
悼公1
昭公1
585
丙子
简王1
成公6
顷公14
景公15
桓公19
共王6
共公4
定公4
成公14
景侯7
宣公10
悼公2
昭公2
寿梦1
584
丁丑
2
7
15
16
20
7
5
5
15
8
11
成公1
3
2
581
庚辰
5
10
灵公1
19
23
10
8
8
18
11
14
4
6
5
580
辛巳
6
11
2
厉公1
24
11
9
9
19
12
15
5
7
6
577
甲申
9
14
5
4
27
14
12
12
22
15
成公1
8
10
9
576
乙酉
10
15
6
5
景公1
15
13
献公1
23
16
2
9
11
10
575
丙戌
11
16
7
6
2
16
平公1
2
24
17
3
10
12
11
573
戊子
13
18
9
8
4
18
3
4
26
19
5
12
武公1
13
572
已丑
14
襄公1
10
悼公1
5
19
4
5
27
20
6
13
2
14
571
庚寅
灵王1
2
11
2
6
20
5
6
28
21
7
14
3
15
570
辛卯
2
3
12
3
7
21
6
7
29
22
8
li公1
4
16
568
癸巳
4
5
14
5
9
23
8
9
哀公1
24
10
3
6
18
565
丙申
7
8
17
8
12
26
11
12
4
27
13
简公1
9
21
560
辛丑
12
13
22
13
17
31
16
17
9
32
18
6
14
诸樊1
559
壬寅
13
14
23
14
18
康王1
17
18
10
33
19
7
15
2
558
癸卯
14
15
24
15
19
2
18
殇公1
11
34
20
8
16
3
557
甲辰
15
16
25
平公1
20
3
19
2
12
35
21
9
17
4
554
丁未
18
19
28
4
23
6
22
5
15
38
武公1
12
文公1
7
553
戊申
19
20
庄公1
5
24
7
23
6
16
39
2
13
2
8
548
癸丑
24
25
6
10
29
12
28
11
21
44
7
18
懿公1
13
547
甲寅
25
26
景公1
11
30
13
29
12
22
45
8
19
2
馀祭1
546
乙卯
26
27
2
12
31
14
30
献公1
23
46
9
20
3
2
544
丁巳
景王1
襄公29
景公4
平公14
景公33
郏敖1
平公32
献公3
哀公25
景侯48
武公11
简公22
惠公1
馀祭4
543
戊午
2
30
5
15
34
2
33
襄公1
26
49
12
23
2
5
542
已未
3
31
6
16
35
3
34
2
27
灵侯1
13
24
3
6
541
庚申
4
昭公1
7
17
36
4
35
3
28
2
14
25
4
7
540
辛酉
5
2
8
18
37
灵王1
36
4
29
3
15
26
5
8
536
乙丑
9
6
12
22
哀公1
5
40
8
33
7
19
30
9
12
535
丙寅
10
7
13
23
2
6
41
9
34
8
20
31
悼公1
13
534
丁卯
11
8
14
24
3
7
42
灵公1
35
9
21
32
2
14
533
戊辰
12
9
15
25
4
8
43
2
惠公1
10
22
32
3
15
531
庚午
14
11
17
昭公1
6
10
元公1
4
3
12
24
35
5
17
530
辛未
15
12
18
2
7
11
2
5
4
平侯1
25
36
6
馀昧1
529
壬申
16
13
19
3
8
12
3
6
5
2
26
定公1
7
2
528
癸酉
17
14
20
4
9
平王1
4
7
6
3
27
2
共公1
3
527
甲戌
18
15
21
5
10
2
5
8
7
4
平公1
3
2
4
526
乙亥
19
16
22
6
11
3
6
9
8
5
2
4
3
僚1
525
丙子
20
17
23
顷公1
12
4
7
10
9
6
3
5
4
2
523
戊寅
22
19
25
3
14
6
9
12
11
8
悼公1
7
平公1
4
521
庚辰
24
21
27
5
16
8
11
14
13
悼侯1
3
9
3
6
519
壬午
敬王1
23
29
7
18
10
13
16
15
3
5
11
5
8
518
癸未
2
24
30
8
19
11
14
17
16
昭侯1
6
12
6
9
516
乙酉
4
26
32
10
21
13
景公1
19
18
3
8
14
8
11
515
丙戌
5
27
33
11
22
昭王1
2
20
19
4
9
15
9
12
514
丁亥
敬王6
昭公28
景公34
顷公12
哀公23
昭王2
景公3
灵公21
惠公20
昭侯5
襄公1
定公16
平公10
阖闾1
513
戊子
7
29
35
13
24
3
4
22
21
6
2
献公1
11
2
511
庚寅
9
31
37
定公1
26
5
6
24
23
8
4
3
13
4
510
辛卯
10
32
38
2
27
6
7
25
24
9
5
4
14
5
允常1
509
壬辰
11
定公1
39
3
28
7
8
26
25
10
隐公1
5
15
6
2
505
丙申
15
5
43
7
32
11
12
30
怀公1
14
靖公1
9
19
10
6
504
丁酉
16
6
44
8
33
12
13
31
2
15
2
10
简公1
11
7
501
庚子
19
9
47
11
36
15
16
34
珉公1
18
伯阳1
13
4
14
10
500
辛丑
20
10
48
12
惠公1
16
17
35
2
19
2
声公1
5
15
11
496
乙巳
24
14
52
16
5
20
21
39
6
23
6
5
9
19
勾践1
495
丙午
25
15
53
17
6
21
22
40
7
24
7
6
10
夫差1
2
494
丁未
26
哀公1
54
18
7
21
23
41
8
25
8
7
11
2
3
492
已酉
28
3
56
20
9
24
25
出公1
10
27
10
9
献公1
4
5
490
辛亥
30
5
58
22
悼公1
26
27
3
12
成侯1
12
11
3
6
7
489
壬子
31
6
晏儒子1
23
2
27
28
4
13
2
13
12
4
7
8
488
癸丑
32
7
悼公1
24
3
惠王1
29
5
14
3
14
13
5
8
9
487
甲寅
33
8
2
25
4
2
30
6
15
4
(曹亡)15
14
6
9
10
484
丁巳
36
11
简公1
28
7
5
33
9
18
7
17
9
12
13
480
辛酉
40
15
平公1
32
11
9
37
庄公1
22
11
21
13
16
17
479
壬戌
41
16
2
33
12
10
38
2
(陈亡)23
12
22
14
17
18
477
甲子
43
18
4
35
14
12
40
起1
14
24
16
19
20
476
乙丑
44
19
5
36
厉共公1
13
41
出公后元1
15
25
17
20
21
公元前
干支
周王
纪年
鲁
齐
晋
秦
楚
宋
卫
陈
蔡
曹
郑
燕
吴
越
诸侯国纪年

一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历史大事】
周平王迁都:
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入侵,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周室衰微:
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
齐桓公称霸:
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会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国称雄一时,楚庄王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
晋国的强盛: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宠信爱姬,使国政大乱。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问鼎中原: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晋楚大战:
后来晋楚两国再度爆发两次大规模战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战、前557年的湛阪之战),虽皆以晋国获胜收场,但楚国在中原地区仍与晋国保持势均力敌的态势。
弭兵会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
吴越雄霸东南: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嚭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三家分晋: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渐渐在晋国成为贵族,而晋国的国政亦落入这些贵族(智、赵、韩、魏、范、中山)的手上。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韩、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统计】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经济】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但为普及(战国时期开始普及推广),,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年)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
【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宗教】
春秋时期并没有一种广泛流行的宗教,因为道教是从汉代才开始出现的,佛教也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不过,春秋时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
【艺术】
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
【科技】
《墨子》一书记述了类似秤的杠杆原理。这是最早的杠杆原理理论。
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得到推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春秋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阴阳五行之说,将整个世界包括天文都纳入五行体系。“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于“五德转”。显示于“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但适用于国家政治,特别是异常天象,因为事关“天命”,更是备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铸造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以曾国和楚国、徐国的青铜器为代表。
【哲学思想】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
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覆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国: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704年,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国: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国: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国: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506年,吴国大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资。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国:
越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吴国。后吴王夫差任又用吴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践并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经过几年的准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成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秦国: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奚,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统治的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